宁康,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9月至2003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7月至2008年7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系攻读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生物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2015年起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yl23411永利集团官网,担任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系系主任。2025年9月10日,宁康在华中科技大学教师节表彰中获得校“三育人奖”荣誉称号。

前排从左至右第六位为宁康老师
优化培养体系,强化育人基础
作为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系主任和生物信息学教学团队负责人,宁康依托学科高度交叉的特点,全面优化了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新版培养计划在夯实理学与工学基础的同时,突出医工融合与人工智能赋能的前沿特色,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在平台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作用,强化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人才根基。制度层面,全面推行班级导师制,遴选优秀学术带头人和教授担任班级导师,为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创造良好条件。
教学成果显著,学科建设领先
生物信息学专业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前五(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2021-2025),有力支撑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生物学两个A类一级学科的建设。宁康参与建设的生物信息学基地班及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屡获优秀评价。通过实践平台的有效运作,涌现出一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与班集体。班级导师制实施以来,成效显著。近五年来,他每年指导本科“特优生”与“强基计划”学生,培养的本科生中获得“校三好学生”等荣誉超过30人次。

宁康老师(从右至左第五位)和同学们在一起
创新课程体系,推进AI赋能教育
宁康持续优化课程与教材体系,突出人工智能赋能的教育理念,通过新编与更新教材保持教学内容与国际前沿同步,并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课程负责人,他主持优化了《生物统计学》《人工智能微生物组学》《生物计算与序列分析》等多门本科课程。所负责的“生物信息学教学团队”于2024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教学团队,《生物统计学》同年获评省级一流课程。他还主持教育部2023-2024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研究课题“人工智能赋能生物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生物信息学方向先导探索”。2025年春季学期,在本科教学中率先引入24小时AI助教和三代测序实验教学模块,构建AI赋能的“理论——实验”立体化教学体系,广受师生好评。担任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委员,主持“AI+生命科学”本研教学改革。近五年主编中英文教材与专业参考书6部,参与撰写5部专业书籍,并作为副主编参与国家“101计划”生物科学领域(生物信息学方向)教材建设。

宁康教授团队建立的AI助教平台
拓展国际视野,强化竞赛与交流
宁康积极组织并推动学生参与国内外科技竞赛与合作交流,突出国际化培养特色。指导学生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iGEM)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多项赛事,依托学院与法国萨克雷大学、华大基因等国内外高校与企业合作,拓宽学生毕业论文与实习渠道。多次主办并主持“基因组信息学大会”等学术活动,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分享前沿进展。近年来,作为指导老师率队参加iGEM竞赛共获7金1银,在国内各类竞赛中获奖数十项,个人多次获“双创指导先进个人”荣誉。通过国际合作与产业协同,学生知识结构与科研能力显著提升,深受国内外顶尖高校认可。近年来,全系每年超过30名本科毕业生赴国内外名校深造,其中10余人出国、20余人留国内继续攻读。国际交流活动频繁,极大拓展了学生视野,并促成了多项科技合作,全面提升其原始创新能力。

科研反哺教学,培养高端人才
宁康所带领的“微生物信息学科研团队”通过系统科研训练,显著提升研究生原创科研能力。已培养十余位硕博研究生,其中7人任职于国内外知名高校。在读硕博研究生中,1人获国家自然基金委博士生项目资助,3人获国家奖学金,10余人获其他国家级、省部级及校级奖学金。
访谈记录
9月11日,学院新闻中心采编部工作人员对宁康老师进行了采访,探寻宁老师的“育人密码”。

Ⅰ言传身教
Q1: 宁老师您好!昨天在教师节表彰大会上您获得“三育人”奖,我们都特别为您高兴。想借此机会,向您请教一下,您的教学理念是什么?
A1: 我们的理念是兴趣驱动和项目驱动。经常有同学来找我,我首先就会问:这是你真正感兴趣的吗?兴趣是最重要的。当然,兴趣本身也有“保质期”。所以我们经常会设计一些小项目,让做科研的同学能从浅入深,慢慢获得一种“获得感”。有了获得感,他们就会主动去学习核心内容了。
Q2: 您刚才讲到的兴趣驱动和项目驱动,以及通过“获得感”来持续激发科研热情,让我们更理解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用心。基于这样的理念,您如何看待科研工作者与教授这两种身份之间的关系?
A2: 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件事。在接近十年的教学经验中,我也会看到同学们有很多非常好的想法,这实际上也是老师们学习的一个过程。这种师生讨论是非常令人享受的,我也受到了很多同学的启发。
我举一个最近的例子。一位同学上课时跟我交流,他看了一篇文章,通过分析几千年来的古诗——这是中国人非常独特的记录——来证明长江江豚这种动物的栖息地越来越少的自然变迁现象。这位同学有比我更深的文学素养积淀。他提出,文章里的举例不太准确。后来他在实验室的研究中,更新和更正了这项研究的内容。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就是互相学习。
Q3: 谢谢老师。您分享的例子特别生动,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教学相长”的真实氛围——不仅老师启发学生,学生也在启发老师。刚才的交流让我感觉您是一个平易近人的老师,是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朋友。您觉得在上课过程中,您也是一个朋友型的老师吗?
A3: 课上的师生关系,不能做到完全像朋友一样。毕竟我们说二八原则,指的是80%的同学在认真听,但可能还是会有20%的同学不会主动专心听课。所以我们还是会点名,还是会维持纪律,以一个“严师”的身份督促同学们。而课下的师生关系,我很认同那种能提供各种帮助的模式。课上能促进学习,课下又能交流。比如我们的校园歌王王同学。他不光会唱歌,而且很会组织活动,为我们整个实验室、班级的活动营造了非常好的氛围,这也非常好。

Ⅱ师道传承
Q4: 谢谢老师!您曾经也是学生,是否也有对您影响深远的老师?
A4: 有两位老师对我影响很大。 第一位是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博士时的导师梁老师。他到近期仍在教授一门课叫“计算中的科学思维”。我们通常学微积分、概率论,但到了实验室,却只会按老师的指导完成项目。梁老师就是通过教学教学生怎么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研究中去,自己想到要做什么和怎么做。他对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影响。
第二位是我在美国做博士后时的一位老师。有一件小事让我印象深刻:在一次大规模学术会议上,到了晚上整个会场几乎没人时,他仍在仔细阅读每一个学术海报。身为一个资深学者,他不变的较真和钻研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我的科研之路。
Ⅲ 恩师寄语
Q5: 在教师节这个特别的时刻,相信您收到了很多同学们真挚的祝福。作为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您对同学们又有怎样的期望和寄语呢?
A5: 我写了一句话:“开心做事,光明做人”。 我们是yl23411永利集团官网,生命的英文是life。我也常用一句英文鼓励学生: “Live a living life.”希望同学们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